其他

荣誉│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4所为北斗事业再立新功!

2017-01-10 中国电科五十四所

│记者 庄芳

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54所参研的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作为北斗卫星导航地面系统建设的国家队与主力军,54所北斗卫星工程团队从1995年北斗一号研制开始,就参与了北斗导航系统各个阶段的研发任务。在北斗二号卫星工程中,54所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地面系统,涵盖主控站测量通信、星间链路地面管理、星地对接、在轨测试、有效载荷地检等多个方面。

中国电科首席专家、54所副总工程师蔚保国,54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振岭,为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解决和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是北斗二号卫星工程项目主要完成人中的重要成员。

星间链路系统:让卫星与卫星“互联互通”

与以往的北斗导航卫星相比,54所研发的“星间链路地面管理站”为北斗自主运行能力达到GPS现代化水平提供支撑,它能有效解决北斗导航卫星之间的通信功能,全球组网后,借助该系统,30余颗北斗导航卫星将实现“互联互通”。

星间链路是一个重大自主创新。北斗导航卫星为人们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服务和授时服务,是需要通过地面站进行的。但是,随着全球组网时代的到来,地面站也需要“走出国门”,然而,受国际关系影响,我们不可能将地面站建到全球任意地方。“利用星间链路系统,采用卫星与卫星间相互通信,能够大大减少地面站的数量,同时,还可以提高导航卫星授时和定轨的精度。”蔚保国说,星间链路系统将各个导航卫星紧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相对“自主运行”的体系,“即使地面设备全部遭到破坏,通过该系统,北斗导航卫星也能够保精度地运行很长一段时间。”

突破多个技术难关:行走在创新之路

“在新一代北斗导航地面系统的研制中,我们不仅追求技术上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而且采取的技术手段与途径还要符合领域内国际技术发展的趋势。”蔚保国说。目前,54所研制的“有效载荷在轨测试系统”可同时完成北斗导航卫星RNSS和RDSS两种业务载荷的测试,已完成对16颗星的在轨测试任务,对北斗二号的区域组网和运营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王振岭介绍,54所北斗二号“数字多波束测量系统”,大幅提升了北斗地面运控系统对导航星座的跟踪、注入与测量能力,目前已作为地面运控系统的基准设备来使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先生在成果鉴定时指出,该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系统是目前国内北斗二号工程中唯一的国际领先项目,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上一代北斗导航的地面系统设备相比较,54所研制的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和设备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测距精度和时延稳定度指标进一步提高,测试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改进,设备集成度也更高,系统设备更加稳定、可靠、精确、好用。

其中,54所研制的“标校机便携式测试系统”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是我国北斗领域第一套内外场综合测试环境,有力保障了北斗二号数字多波束天线系统的研制、生产以及集成测试和实验验证;“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精密时间传递关键技术与示范”,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时间同步的理论与试验技术能力与地位,成功应用于我国北斗二号工程的星地和站间精密时间同步,代表国内最高水平;“北斗导航卫星业务信息中断快速恢复系统”,大幅缩短卫星故障后恢复的时间,是保证组网卫星数量和最大限度保证系统可用度的有效手段,为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稳定运行发挥积极作用;“主控站测量通信系统”显著提升了北斗系统精密定轨及时间同步精度,成功应用于我国首套导航时延标定设备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奋斗成就功勋:用汗水绘就人生最亮丽的底色

创新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的付出。

 “整个项目组都是比较年轻的,有一股子拼劲。项目研制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决科研中的一些难题,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不解决问题都不走,深夜的联试房总是灯火通明。我是管生产和计划进度的,按说是该督促他们的。但是,每次晚上走到他们那里,我都不好意思进去,也不忍心进去——他们根本不用监督啊!”易卿武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时,科研骨干李刚的桌子上放着一堆药瓶。因为干这个项目,他咳嗽半年多都没好,需要服用各种各样的药。后来设备交了,他的咳嗽也好了!”

蔚保国说,与以往全部北斗导航卫星一样,北斗二号所有星地对接的设备以及星地对接测试,都是由54所完成的。北斗导航卫星出厂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星地对接测试”,只有各项指标完全达标,卫星才能出厂发射。星地对接测试时间节点卡得十分严格。这些年来,为保证任务万无一失,任务期间,54所技术人员一般就住在生产卫星的厂房附近,他们白天争分夺秒做测试,解决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基本上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厂房定时断电、清场。回到宿舍,为抢时间,经常还要一起讨论方案、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2015年,某次星地测试过程中,项目组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不得已向“高人”求助——时年78岁的赵晓辉师傅,从我国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开始,就一直在54所从事星地对接方面的工作,已成为该领域的“绝对权威”。退休后被54所返聘,一直战斗在科研第一线。当时他正在上海出差,接到求助后马上飞到北京,一下飞机,马不停蹄地赶到厂房投入“战斗”。

 “赵老师对工作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他身体一直很好,虽然已是高龄,但在现场攀高爬低、雷厉风行的劲头,连20多岁的小伙子都赶不上!”李刚说。赵晓辉在最艰苦的科研一线摸爬滚打半个多世纪,一直到2015年癌症突发不幸去世,成为54所卫星导航领域人人敬仰的一面旗帜,风骨卓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